“在忘记选课后,我速通新东方厨师!”格拉斯哥的学长告诉你遇到“酸”味同学怎么办?

Hello,大家好,我是L同学,本科就读于山东财经大学精算专业,平均绩点为84。在24fall的申请季中,通过永烨留学的帮助,我收获了:格拉斯哥大学 全球经济

南安普顿大学 国际管理

诺丁汉大学 管理学

诺丁汉大学 风险管理

谢菲尔德大学 东亚商务

上这些学校的offer,我最心仪的还是格拉斯哥大学的全球经济硕士MSc Global Economy。之所以将格拉斯哥大学列为首选,主要有两点原因。

  1. 在排名方面格拉的表现较为稳定,具备一定的优势与保障。
  2. 相较于南安普顿,苏格兰的整体环境更符合我的心意。从基本的社会治安状况,到生活上的水质条件(英格兰的水太硬了掉头发),再到周边的人文氛围等方面,都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另外我特别喜欢苏格兰的建筑风格,它受二战的冲击相对较小,保留了大量中世纪的风格,整体看上去非常好看。

 

乌龙事件,忘记选课!

在攻读全球经济(global economy)硕士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乌龙事件 —— 我竟然忘记了选课。
于是,系统便自动为我分配了课程。所以导致我本学期仅有一门与税收金融以及非洲发展相关的选修课,其余均为核心课程。但,更让我意外的是:

【相比核心课程,选修课竟更吃力】

核心课程分为lecture(讲座)和seminar(研讨会)两种形式。lecture配有字幕,如果提前做好预习,把章节重点梳理清晰,那么上课时顺着预习的思路,基本就能领会老师讲授的大致内容了。不过你真的要一字不落地彻底听懂,那我觉得可太难了!因为老师讲课的时候,会不时地即兴补充新知识,再临时加入案例解析,最后套上那些弯弯绕绕的复杂句式,我觉得就算是雅思能考7.5甚至8分的学霸,也会在某些时刻突然“卡壳”。本以为选修课能轻松些,哪成想,难度系数简直 “爆表”,堪称口音 “重灾区”。我们专业选修课的老师里,有来自爱尔兰的,还有黑人老师,他们的口音相对较重,听起课来格外吃力。那种感觉就像是大脑突然陷入了一团乱麻之中,信息一股脑儿涌来,根本来不及拆解、消化。

起初,我有用翻译软件,本以为找到了 “救命稻草”,没想到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翻译软件确实能提供实时译文,但也成了我的注意力 “黑洞”。课堂上,目光总会不自觉地扫向软件界面,生怕错过关键译文,结果精神不由自主地陷入游离状态,反倒把老师正在讲解的重点内容遗漏了大半。几番尝试下来,我意识到这种 “分心式辅助” 实在是得不偿失,于是果断卸载了软件,下定决心还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在课堂上打起十二分精神,全神贯注地听讲。

我最喜欢的老师Gerald Tambula,他竟然可以在这么多学生里记住我的名字

【英文授课听不懂,真的没关系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在我看来,中国学生在英国攻读硕士学位时,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下阅读和复习当中就拿格拉斯哥大学的情况来说,这里设置考试的专业相对较少,我所就读的专业就属于没有考试的类型,课程的学习成果检验更多地依赖于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以及各种研讨活动中的参与度等,所以我会在课后下很多功夫。我属于那种自尊心较强的人,如果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会感到非常尴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都会提前做好预习,准备多个可能的答案,这样就能在课堂上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算是得益于这种提前预习吧,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我大致能理解七八成。

上课ing

当然,不能完全听懂肯定会存在一些影响,比如在一些深度讨论或者对知识细节的把握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但从整体的学习进程和最终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来看,这种影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至于对大家的学业造成阻碍。

 

 

同学间相处,那点微妙的 “酸”

我们专业的规模大概在100至200人之间。每节课的同学都换来换去,并不固定。像选修课的lecture,通常会有30名左右学生参与,而seminar的规模则小一些,大概10人左右。同学们之间的相处氛围大体上是友好的,但也会存在一些攀比现象。比如,当有人取得了高分,其他人心里难免会有些不是滋味,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就拿我来说,我有两门课的成绩分别是B1和B2,听起来好像也就马马虎虎。但实际上这两门课的老师评分标准非常严格,大部分同学得到的都是C或者D。正因为如此,有一些友善的同学会主动来向我请教把握课程重点的方法,我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自己会的方法都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大家。但也有个别不太友好的同学,会略带“酸味”地说:“下次教教我怎么向ChatGPT提问才能拿高分啊。”

遇到这种酸言酸语,我向来奉行 “无视大法”,心宽似海,做好自己就行,犯不着为这点小事较真儿。

作业量不大,但我不想实习和科研

从整体角度来看,作业量相对适中。期中阶段要求撰写一篇1500至2000字的论文,期末则需完成一篇3000至3500字左右的论文,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个小组的presentation制作任务。我觉得这些作业对我还是挺有帮助的,就拿presentation来说,它能够从多个维度全方位地锤炼我们的综合素养,诸如资料的整合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以及在公众场合的应变能力等等。不过,这种作业形式在国内上学的时候也经常能碰到。

小组presentation

【最让我有收获的还是论文写作】

一方面,我可以深入地研究论文相关知识,比如说:

  • 构建论文结构方面:需要我把研究内容有逻辑地组织起来,开头怎么引入主题、中间怎么展开论述、结尾怎么总结升华。
  • 还有文献引用:我得清楚什么样的资料能用,怎么引用才规范。
  • 阐述学术观点的时候:我得时刻提醒自己要严谨,不能随便下结论,要经过充分的研究和思考。
  • 在写作能力提升方面,论文的功劳也不小:一开始我的文字干巴巴的,表述也不清楚,写着写着就乱了。但随着写的论文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能把心里想的准确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了,语句也更通顺自然。逻辑上也不像以前那样漏洞百出。

📄论文写作小Tip:我会在写之前先把思路理清楚,在写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内容,一环扣一环,让整个论文的论证过程很完整,读起来条理分明

【一年制硕士,时间真的来不及】

至于科研和实习方面,我暂时都没有想法,因为:

实在没有时间啊!!!

之前我有收到学校发来的邮件通知,告诉我获得了向学校期刊或杂志投稿的机会。说实话,刚看到这则消息时,我很心动,毕竟这是一个展示自己学术成果、提升个人影响力的绝佳契机。但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自己后续还有三篇论文需要完成,而这些论文的完成时间都比较紧凑,如果再分心去准备投稿事宜,时间实在难以合理地进行调配,搞不好最后会弄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我果断放弃这次投稿机会。

去看了极光

【先看世界,再去搬砖】

我留学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以求职为导向。在现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拥有一个QS排名前100的英国硕士学位,可以让我在求职赛道上增加竞争力,解锁更多优质就业机会。选择来英国留学读硕士,还能够额外体会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各种人文风情,这一点也是我当初选择英国留学的重要原因。我的原则是只要作业完成得差不多了,就会安排外出游玩一把,哪怕只是为期一天的近距离的旅行,我也觉得是一种很好的放松和体验方式。就像这周的课程结束后,明天正好没课,我便计划着过两天前往曼彻斯特去看一场球赛,然后星期六再返回学校。

格拉斯哥的凯尔特人队

在这一年里,我期望在不辜负自己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学业。与此同时,尽可能走更多的地方,去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英国的房价溢价很严重

我之前考察了英国的Studio(单人间公寓),发现每周的租金竟高达300英镑,鉴于本身的预算规划,我并不打算在住宿方面投入过多资金,所以这样的价格让我有些望而却步。为了进一步了解市场行情,我向一些在当地攻读本科的朋友进行了咨询,了解到在前几年,条件颇为不错的Studio租金还不到200英镑。两相对比之下,当下的租金溢价幅度实在是高得有些离谱。随后,我尝试在一些大型租房平台上(如异乡好居)寻找房源,发现即使是Ensuite(带独立卫浴的单人间)每周租金也大约需要250英镑。就在我有些一筹莫展之际,朋友提议可以留意一下学校的公寓。经过比较,我惊喜地发现学校的Studio每周租金仅为204英镑,非常经济实惠。所以,我最终决定选择住在学校的公寓。
通勤40分钟
关于居住地点,我最终的选择是哈瓦那,这也是在咨询朋友后确定的。朋友告诉我,如果不介意通勤时间较长的话,可以考虑申请市中心哈瓦那的公寓。我详细查看了一下通勤时间:

  • 从住所步行至地铁需要将近20分钟。
  • 乘坐地铁的时长约为10分钟。
  • 出了地铁站后便抵达学校,不过从校门口到具体的教室还需要10分钟。

总体算下来,通勤时长大概是40分钟,在我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满分10分,我打9分
在选定居住地区后,便进入房型的抉择环节。这一过程我全程未参与,全权委托给了我的顾问普老师。不过,我也简要地向老师说明了我的需求 —— 我只想入住Studio,因为我不太能接受与他人共用冰箱和厨房。基于此,老师为我挑选了四个不同房型的Studio。

就整体的居住体验而言,我觉得这个房子可以给到9分。扣掉的那1分,主要是因为我更加喜欢对面的那个房间,因为感觉那可以晒到太阳,但是我搬不过去😭。

我以为我能接受白人饭,但…..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人,加之平日里长期保持健身的习惯,所以我感觉自己应该能接受白人饭和减脂餐,可连续吃了10天白人饭之后,我终于崩溃了。
无奈之下,我不得不选择自学烹饪,速通新东方厨师,或者偶尔外出寻觅美食,以此慰藉我的中国胃。

英国国菜—炸鱼薯条

我打卡了许多当地知名的意大利餐厅和苏格兰本地风味的餐厅,但感觉都不过如此。相比之下,我最喜欢的是Jollibee菲律宾炸鸡,号称“全美第一炸鸡”,味道确实一绝,大家如果来格拉斯哥一定要来尝一尝。仅从经济层面考量,自己动手做饭无疑是更为划算的选择。鉴于我健身的需求,日常营养配比中蛋白质的占比颇高。在大量摄入肉类的情况下,自己做饭,每顿饭成本约三英镑。但如果选择外出就餐,比如去中餐馆吃一碗拉面,或者越南米粉,价格都得十五六英镑,差距还是很大的。

和朋友一起做的!谁懂这顿饭的含金量!!

【买菜省钱小技巧】

我来到这儿的第一个星期,就把每个大超市包括 Tesco、Morrison 以及各类中超,逐一逛了个遍,发现它们各自的打折和促销活动都有所不同。

  • Tesco:我会购买他们的会员卡,因为冰淇淋等商品可以享受折扣。
  • Aldi:对于蔬菜和大米这类基础食材,我会选择在Aldi购买,因为这里的价格最为实惠。
  • Morrisons:如果需要购买一些特定商品,比如白菜,那么我只能去Morrisons。
  • 中超:价格相对较高。只有在中超才能买到的商品,比如辣椒油和豆瓣酱,我才会选择去那里购物。如果英国超市有平替,我倾向本土购,价格会便宜一点

英国竟然有云南人的沾水

【一点心得感悟】

这得分两方面讲。首先,从硬价值的角度来看:最直观的收获就是学历的提升。这不仅仅是一纸文凭那么简单,它代表着我在学术领域的深入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虽然我不敢自称学识渊博,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知识和理解力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另外,虽然有很多有口音的老师,但怎么说我的英语口语也比以前强了很多。

其次,软价值的收获更为丰富和深远。✅独立生活与解决能力:远离家乡与亲人的庇护,我被迫迅速学会独立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与挑战。从租房选址、签订合同,到购置家具、布置房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亲力亲为。曾经在国内依赖父母操办的日常生活事务,如买菜做饭、洗衣打扫、水电维修等,如今都成为了我必须熟练掌握的生活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合理规划生活预算,根据当地的物价水平与自身需求制定购物计划;掌握了不同食材的烹饪方法,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为自己烹制出营养丰富且美味可口的饭菜;还学会了如何与室友以及周边邻居友好相处,解决因文化差异或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这种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让我从一个曾经依赖他人的个体,成长为一个能够自主应对生活风雨、独当一面的成熟之人。

✅人际交往能力: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过程中,我学会了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增进了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包容;在团队合作项目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性格、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有效沟通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达成目标。这种跨文化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仅让我在留学期间建立了国际友谊,还为我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职业发展与个人生活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