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观点】竞赛青铜生如何冲进美本Top20?你所不知道的申请”隐性竞争力”

栏目由来:

 

在世界名校的录取榜单上,永烨留学每年都有不少精彩的案例。这些精彩案例的诞生,绝非偶然–当同学们以笔为剑披荆斩棘时,永烨留学的黄金三角团队也在紧密地为学生编织锦囊。

咨询顾问用多年的行业经验帮助学生精准定校,规划老师按时间线步步为营搭建规划蓝图,文书老师以精彩的文笔向招生官诠释每个学生的独特灵魂……

你是否好奇,这些老师们是如何通过专业智慧拨开申请迷雾,在激烈竞争中帮助同学直通梦校之路的?

永烨留学即将开启的【导师观点】专栏,导师们将以第一视角全景再现「规划定位的思维风暴」「文书淬炼的N易其稿」「关键时刻的破局智慧」,让您透过现象触摸留学申请的本质逻辑。

 

🫱 学生背景 · R同学

上海某中学国际部

GPA:Top 20%

托福:117,SAT:1530

录取学校: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WUSTL

 

本文作者:永烨留学 白老师

 

第一次见到R同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

一个文静可爱的小姑娘,一眼就是那种比较乖的类型。

我还记得第一次跟她聊天时,她连说话的声音都很小。但后来的两次活动,我逐渐发现了她的另一面。

第一次是我们一起去律所参加一个由她们自己策划并组织的幸福心理学的活动,第二次是我亲自带队去南通的一家新能源公司参观研学。在这两次活动中,我发现R同学在同龄人中所展现的leadership和主动担当,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在关键时刻作出决定的果断,在同伴出现意见分歧时巧妙斡旋,都在一步步地改变我对她的印象。

原来这个安静的女孩也有这么强大的力量–我当时在心里暗暗感叹,而这些也恰恰在美本申请中所需要展示的。

 

PART.01 鼓励可能比命令更加有帮助

 

就像我在上一段写的那样,R同学是一个慢热型的女孩。对于这样的女孩,作为规划老师,我很清楚一定不能居高临下地用各种命令的语气,而是像好朋友一样多给她一些诚恳的鼓励和建议。

如果一次鼓励不行,那就两次。

比如R同学学校的老师觉得她有点心气过高,一直都建议她的选校应该在Top40左右,而不是Top20以内。听到这个建议,R同学从内心来讲是有点受挫的,当然也是有点不服气的。

所以那时候,为了让她不要丧失信心,我经常对她讲的一句话就是:

让看不起你的人都滚蛋吧!

这虽然听起来有点简单粗暴,但是非常有效。甚至在后面的专业探索中,R同学遇到一些挑战时,我也是这样鼓励她。

比如活动做着做着累了,或者突然觉得这个专业比较难申请,再比如听到自己同学也要申请这个专业,都会觉得鸭梨山大,甚至想要放弃。

这种时候,我也是秉承“既要…..又要”的原则,既要认清申请形式,坚持做到知己知彼,也要鼓励她继续向自己的梦想前进,坚决不轻易服输。

 

七夕节错七道题的尴尬😭👇️👇️

PART.02 巧合?务实?一眼定终生PNP

 

R同学来找到我们时,其实已经是十年级了,所以时间上必须尽快开始专业探索了。

在专业探索的过程中,我跟R同学主要采取的方式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进行“错峰讲解”。比如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公立大学、私立大学、UC系大学等,我会按类型分开一个个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够对大学整体调性有更深的理解,方便她以后的择校和入读;另一方面对于专业的比较,会有更加直观的印象,不容易混淆。

当我们讲到WUSTL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 Philosophy-Neuroscience-Psychology(以下简称PNP)”专业时,R同学的眼睛一亮,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就告诉我要选择这个专业。

当时,真的有种一眼定终生的感觉。

表面看起来只是眼缘,其实为什么会选择PNP这个专业,归根结底是因为R同学在9年级就参加过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办的Brain Bee国际脑神经科学大赛和一位剑桥教授的心理学课程,选择PNP专业对她来说,除了熟悉之外,是整体改动最小、逻辑最优的选择。

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坦白地讲,R同学肯定不算是那种顶级“学霸”类型的姑娘,做出这种“性价比”的选择,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自己的申请结果。因为和一些擅长竞赛的学生相比,她其实在这方面并不占太多优势(后来她也参加过一次竞赛,结果证明确实不擅长)。

我们俩在聊一个forum👇️👇️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R同学的“听话”,或者说执行力好!其实对于很多同学来讲,都是人生第一次申请,如果你自己没有太多的创意和想法,其实听从规划导师的建议,并按照节点落地,就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自己的录取结果。R同学就是这样基本按照我们的时间线来的,最终拿到WUSTL的录取。

PART.03 理科女+人文情怀的录取画像

 

R同学的社团活动还挺丰富,在我们的头脑风暴后,我就知道她大概有冥想社团、语言学社团、女子棒球社团等好几个活动,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帮她在构思录取画像了。

在个人活动上,R同学主要负责校内女子棒球俱乐部,这其中包括从社团的建立到和其他部门的联动,到最后优秀社团的评比。虽然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大型社团,但是里里外外的事情可一点也不少。

在整个过程中,我主要告诉她如何去操办一个这样的社团,以及如何运营这个社团。社团成立是最简单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运营才是大工程。作为社长,你需要组织大家定期活动,在哪活动?活动形式是什么?万一没人参加怎么办…..这些都是R同学当时面临的问题。

虽然之前没有经验,但R同学的优势就是:

执行力好

她也愿意帮助大家,愿意干活,所以收获的结果也非常好,最终女子棒球社团成功被评为优秀社团。

另外为了强化“理科女”的形象,R同学设计了一个关于Alzheimer’s(阿尔兹海默症) CS方面的Project。因为R同学其实并没有太强的计算机基础,所以我先找到了一些合适的计算机课程,让她先大致的学习一遍,然后再开始正式的Project。

我到现在仍然记得R同学当时每天都在苦兮兮地跟我说:

白老师,好难呀好难呀!我快学不动了!

但玩归玩,闹归闹,R同学最后还是成功啃下来了这些计算机课程。

至于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个Project,是因为R同学的亲人中有人就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所以,我觉得这个项目是能非常好地体现她的人文情怀的,并强化了她申请这个专业的动机。

PART.04 R同学的隐性竞争力是什么?

 

当我们复盘R同学的申请,会惊讶地发现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案例里,其实藏着非常精妙的博弈。在R同学的三维坐标系中定位:GPA未达金字塔尖,竞赛止步于区域级奖项,SAT也并不高,这确实不符合传统认知中的“顶级候选人”画像。但也正是这样一位“六边形战士的中等生”,却能精准斩获全美Top20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入场券。

为什么?我觉得她的隐性竞争力就是“认真+执行到位”。

其实美本Top20的争夺,本质上是一场风险管理游戏。当你发现90%申请者都在堆砌“爆点”时,你可以换个角度,用“持续执行+交付能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申请蓝图。

这其实也是我给大多数学生的建议:

重要的不是想办法“憋个大招”,而是踏踏实实地把当下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在申请中让招生官不断地看到你的进步和探索的精神,也不失为一种申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