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理学院
(Liberal Arts College)
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是美国高校的重要种类之一,文理学院一般指奉行博雅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规模小而精的大学。
文理学院注重全面综合教育,强调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其课程设置以基础学科为主,涵盖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门类, 以此来区别于以职业培训或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综合性大学及各种专业学校、技术高校。
美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这些文理学院中获得学士学位。 在大部分美国人心目中,文理学院往往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许多文理学院的学术声誉往往不亚于哈佛、耶鲁等综合性大学,因而成为很多美国上流社会及贵族子女的首选。
这次永烨学长也特别邀请到本科就读于文理学院、硕士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的W学姐,来和大家分享她在文理学院就读的经历和感受。
Q1:当时从美高申请美本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了文理学院?当时参考了哪些信息和意见?
W:首先我了解到文理学院的宗旨是全面育人,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个学历或者学习一门技术,我觉得这和我期待在本科期间得到的东西很吻合。加上在高中期间,我对于自己最终想要选择哪一个专业不是很清晰,希望能在本科期间多一些尝试的空间,可能文理学院更适合我去做这些探索;
同时,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我也去实地访校参观了不同的大学,文理学院的氛围更加契合我心中对于大学校园的期待,比如在草坪上会有很多人坐着学习,聊天,弹吉他;而且,在和不同学校的学生交谈的过程中,我觉得文理学院的给我的感觉更加热情和亲切;
最后综合了文理学院小班授课的模式,觉得能够给我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最终大部分申请的学校都选择了文理学院。
Q2:进入文理学院开始本科学业后,和自己想象中最不一样的是什么?
W:我原本以为在文理学院主要的学生群体都是美国人,但是实际上发现校园的多元化文化背景非常丰富,比如我会碰到来自尼泊尔的同学,来自德国、法国的同学等,这和我入学前的想象不太一样;
另外,让我比较出乎意料的是,学校的教授几乎都是全职的,而且不仅对我们的学术有很细致的关注,同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很关心。
比如,我在尝试申请成为经济系的学生指导员的时候,只是在课后随意和教授提了一句,我自己也没有放在心上,但是两周后他还在课后特地问了我申请的情况,我告诉他我还没有收到院系的回复,第二天他就主动的发邮件告诉我,他已经帮我去问了经济系,对方回复说你非常符合他们的要求,让我不用担心。当时就觉得特别的贴心和感激,因为我完全没有向他提过任何要求,教授却把这个小事情放在心上,主动提供帮助。
如果要说对文理学院略微失望的地方就是我原本以为会有很多的校园活动和娱乐项目,但实际上活动并不是很多。对比我一些去综合性大学的同学,他们会有更多的校园内的活动和娱乐项目,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学校学生人数比较少吧。
Q3:文理学院的学习生活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W:我觉得本科四年让我学会了更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直接坦诚地以就事论事的方式进行讨论和沟通。
我当时在学校校报做一些报道类的工作,已经做了一年了,是校报当时唯一的中国学生。那个时候有一个晋升的机会,可以大家一起竞选记者的岗位,如果做了记者之后就有机会成为报社编辑,我也参加了这个竞选。
但是在整个竞选过程中,我发现当时校报负责评定的主管们完全没有看到我在这一年中为校报做出的贡献和付出,而是直接选了一个新进的学生做了记者。
在后续校报开会的时候,我直接向主编提出了我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他们忽略了我的付出,而且可能没有注意到我已经成长成为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记者,同时我也提出了一些我觉得存在问题的地方和我的建议。
我发现,在美国,很多时候,只要你在觉得有问题的时候敢于提出质疑和建议,就会被认为是一种贡献,而这也是很多美国的学校和社团所注重的。通过这件事情,我的意见和想法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尊重和重视。
我觉得在美国,不要害怕当众发言,而是要勇于表达自己,学会以一种不攻击人而是针对事情阐述观点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无论最后你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勇于表达就是一种对团体的贡献。
Q4:你觉得在4年的文理学院学习及生活中,给你带来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W:我觉文理学院给了我足够的支持和灵活度让我可以不断地去尝试对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不断地探索和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比如我们学校甚至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组合课程设置,开设各种个性化的特殊专业。只要学生真的想清楚,给出足够的理由以及合理的安排,学校几乎都会批准。
我觉得这样的经历让我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而不会盲目跟风。而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也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更加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Q5:你觉得和研究生就读的哥大相比,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让你觉得最不同的是什么?
W:文理学院虽然强调独立,但是老师和学生距离比较近,教授对学生的关心比较深入,你得到的帮助或者建议会比在综合性大学要多,这种被支持,被关注,被帮助,有一种家人的感觉;
而大U(综合性大学)的话学生比较多,学生之间和教授之间的关系相对疏离,有一种“没有人想花时间真正认识你”的感觉。如果想要找教授,基本上都要追着教授跑,很多时候也未必能够得到答复,教授也更加鼓励你独立解决问题,或者是通过邮件沟通而非面谈。
Q6:可以介绍一下你本科期间日常的时间安排大致是怎么样的?比如多少时间上课,多少时间完成相关的课后任务, 多少休息的时间等等。
W: 本科期间整体还是比较忙的,我们学校的课程数量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基本要求是每一学期4门课,但最多可以自主选择7-8门课,学校不会压制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爱好,自主性是比较大的。
我当时选的大概是5门左右,整体很充实,总有事情要做,但是也不会忙得没有时间休息,不同的专业在项目和学科上可能会需要付出的时间也会有些不同。
比如化学和生物可能就需要在实验室待上非常多的时间,休息的时间可能就更少一些。
综合来说, 文理学院一般每周五天的学习还是排的比较满的,比较少会向一些综合性大学那样周一到周五会有2天没有课,我自己的感觉是很充实丰富的。
Q7:你会建议什么样的学生选择文理学院?为什么?
W:我觉得如果在高中阶段,对于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或者职业规划没有太明确的目标,想要尽可能探索自己可能性和挖掘自己兴趣的同学,可能更加适合文理学院。
但是如果非常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比如非常清楚自己以后想要学会计,或者金融之类的,可能综合性大学会更加适合你。
另外,就算是在文理学院有比较多支持的环境下,还是需要学生学会积极主动沟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去寻找帮助,去和不同的老师和学生互动获得更多的意见和信息。
在文理学院,我觉得大部分的同学和教授,都很亲切热情,大家都很愿意花时间认识和了解你。所以,如果是喜欢这种氛围的同学,我会建议选择文理学院。
Q8:对于面临选择国外院校的学弟学妹你有什么建议吗?
W: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实地去访校感受一下校园氛围,和在校的学生和教授进行直接的沟通和考察是最好的方式。
Q9:本科学习心理学的你,研究生选择现在了哥大的Social Policy 是经过了什么样的考虑?
W:我这个转变当时是基于比较被动的原因,心理学研究生的项目非常少,如果继续这个方向的话,可能直接读博会是更理性逻辑的选择。而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非常想要钻进科研里面的人,而是更希望通过深造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以实践的方式去学习。
最后选择了Social Policy,是因为我觉得本科心理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基于人群中的每一个个体去进行微观层面的了解和分析,而Social Policy可以从一个非常不同的群体角度去分析和学习这个社会。
我是想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的学习,来完善自己对于社会的认知,也可以学会用更多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比如作为一个政策的制定者,要通过哪些角度去考量问题,怎么样才能判定一个政策是好的。
基于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我觉得对我来说这种选择让我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也利于我今后在工作中结合本科和研究生所学,更好地去运用和实践。
Q10:对于学弟学妹们面对专业选择的迷茫,你有什么建议吗?
W:不要随大流,大一大二是可以比较灵活的调整专业的,最好是能够找到自己擅长和喜欢相结合的方向,鼓励大家多做探索和尝试。国外大学有很多的自主权,只要知道自己要什么,几乎都会给你空间去发挥。
点击查看更多优秀学长故事。